联系客服

300674 深市 宇信科技


首页 公告 宇信科技:1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关于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修订稿)

宇信科技:1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关于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修订稿)

公告日期:2021-06-16

宇信科技:1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关于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修订稿) PDF查看PDF原文

    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与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

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
              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

                    (修订稿)

          保荐机构(主承销商)

      (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南山街道桂湾五路 128 号

              前海深港基金小镇 B7 栋 401)

深圳证券交易所:

  贵所 2021 年 5 月 26 日下发的《关于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向
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第二轮审核问询函》(审核函〔2021〕020131 号)(以下简称“问询函”)收悉。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公司”)仔细阅读了问询函的全部内容,并根据问询函的要求,会同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保荐机构”、“保荐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简称“会计师”)等中介机构对相关内容和问题进行了核查,对申请材料认真地进行了修改、补充和说明。现对问询函的落实和募集说明书的修改情况逐条书面回复,并提交贵所,请予审核。特别说明:

  1、如无特别说明,本回复中使用的简称或名词释义与《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0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说明书》(以下简称“募集说明书”)一致。本报告所用字体对应内容如下:

审核问询函所列问题                                                黑体、加粗

对审核问询函所列问题的回答                                        宋体

涉及对募集说明书等申请文件补充披露或修改的内容,以及对本回复报告的  楷体、加粗修改内容

  2、本回复部分表格中单项数据加总数与表格合计数可能存在微小差异,均因计算过程中的四舍五入所形成。


                    目  录


问题 1...... 3
问题 2...... 39

  本次募投项目中,面向中小微金融机构的在线金融平台建设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分析及应用平台建设项目和全面风险与价值管理建设项目收入均为软件开发与服务销售收入,发行人均根据现有客户基础以及未来市场需求综合进行预测,预计年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14,207.14 万元、20,992.86 万元和12,857.14万元,年均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7,230.17万元、11,266.54万元和6,534.40万元,毛利率分别为 49.11%、46.33%和 49.18%,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
期)分别为 6.06 年、5.51 年和 5.94 年,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含建设期)分别
为 14.28%、16.70%和 15.14%。近三年公司软件开发及服务业务平均毛利率为39.52%,主营业务平均毛利率为 34.27%。发行人上述三个募投项目投资总额14.14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9.17亿元,资金缺口4.9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5.15%。
  请发行人补充披露:(1)结合金融科技政策、市场竞争情况、技术发展趋势、可比公司同类产品市场价格、预期销量,披露募投项目主营业务收入测算的依据及过程,是否合理、谨慎;(2)结合公司折旧和摊销政策,人工成本、实施及外包服务费用、带宽租赁费用,并对比可比公司情况,披露效益测算中主营业务成本测算的合理性和谨慎性;(3)结合可比公司同类项目毛利率情况,披露募投项目预期毛利率较高的原因,高于近三年公司现有软件开发及服务平均毛利率的原因及合理性;(4)结合公司募投项目建设期的融资安排,补充披露募投项目缺口资金的来源及可行性,是否存在因无法筹集足额资金导致募投项目无法按计划实施及实现预期效益的风险,请充分披露相关风险。

  请保荐人和会计师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回复:

  一、发行人补充说明或披露事项

  (一)结合金融科技政策、市场竞争情况、技术发展趋势、可比公司同类产品市场价格、预期销量,披露募投项目主营业务收入测算的依据及过程,是否合理、谨慎

    回复:


  发行人已在本次发行募集说明书“第四节 董事会关于本次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之“十二、发行人募投项目主营业务收入测算、主营业务成本测算的合理性及谨慎性、预期毛利率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中补充披露如下:

    1、金融科技政策情况

    (1)国家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为项目提供较好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工作,国内金融科技细分领域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愈发健全,相关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保障金融安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2019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 年)》,要求
到 2021 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从国家层面对金融科技发展做出全面规划,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2021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2)国家鼓励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更好的利用金融科技带动金融服务能力的跃升

    为了更好的利用金融科技带动金融服务能力的跃升,我国政府多次发文鼓励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支持有条件的金融企业探索新技术解决方案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一系列国家规划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两项重要的金融科技技术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其中,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在智能金融方面,要“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能力与理解能力;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此外,工信部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将“金融”列为智能产品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3)国家支持和鼓励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理念

    “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近年来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理念。“一行两会”先后出台的《关于开展金融科技应用风险专项摸排工作的通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等政策,覆盖了金融信息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移动应用安全、平台安全和业务安全等多个方面,通过金融科技产品认证和备案管理等措施,结合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管理平台建设等信息化手段,不断强化对金融科技领域技术、业务和产品的有效监管,同时对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关于加强 P2P 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
设的通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等多项政策与规划,均支持和鼓励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系统性风险、银行监管贷款风险以及各类不确定性风险,为全面风险管理平台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金融科技监管政策推动行业规范稳健发展

    近年来,一系列金融科技监管政策持续推动行业规范稳健发展。2017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2020 年 11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指出要“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做好统筹与协同,强化监管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加快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2021 年 2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规范金融科技和平台经济发展的有关要求,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下进行的基本前提。”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
监管的前提下进行。”2021 年 3 月 15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
“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优化监管框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充实反垄断监管力量,增强监管权威性,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


    行业规范方面,2020 年,《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区块链技术金
融应用评估规则》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标准规范出炉;2021 年一季度也出台了《金融信息系统多活技术规范》《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金融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等 8 条新的金融数据管理行业标准,反映出金融科技发展的行业标准在加速规范完备。
    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至今,“强监管”常态化,既是监管环境趋严的信号,也是鼓励金融科技规范发展、行稳致远的利好因素。

    综上所述,国家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着力推动行业规范稳健发展。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良好的国家政策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市场竞争情况

    (1)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与合作并存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以下简称“IDC”)
的数据以及于 2020 年 9 月发布的《中国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19:
新景气周期开启》(以下简称“IDC 报告”),2010 年-2019 年,我国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行业快速发展,由 2010 年的 69.3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425.8 亿元;
预测到 2024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273.5 亿元,行业增长潜力可观。我国银行业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及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注 1:数据根据 IDC 报告及公开信息整理。

注 2:IDC 在 2020 年 9 月的报告中,基于统计口径的变化对 2018 年数据进行了调整,公司
按同比例追溯调整了 2010 年至 2017 年的各年数据。

    根据 IDC 报告,中国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的竞争者类型已经基本确定,
分别为具有丰富经验的传统 IT 厂商、银行系科技子公司、大型科技企业、新兴技术垂直厂商等几类。2019 年起,各类厂商之间的竞合边界逐渐模糊,一方面,厂商之间通过输入各自的优势能力,强强联合,为银行联合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厂商之间也在形成小范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关系,服务主体与采购主体角色发生变化。面对实时变化的竞合关系,厂商在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对创新型解决方案的研发投入,形成多重核心壁垒,既能够直接服务于银行机构,形成口碑效应,也能够在与其他厂商的合作中占据主动,实现自身的业绩高速增长。

    随着主要的 IT 解决方案厂商陆续上市,中国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竞争
正在日趋激烈,未来中国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在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的同时将步入优胜劣汰的整合期。

    (2)公司处于市场竞争领先位置

    根据赛迪顾问于 2020 年 6 月发布的《2019 中国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分
析报告》,排名前十大厂商的收入占整体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的 44%,处于行业领导地位。前十大厂商排名、名称、收入占比如下表所示:

    排名                  厂商名称                  收入占市场规模比(%)

    1                  文思海辉金
[点击查看PDF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