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国际招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关于2001年度配股募集资金使用可行性报告
本公司2001年度增资配股募集资金将用于《年产1.4亿平方米热转移打印色带(TTR)》、《凹印镭射定位防伪包装生产线技改项目》、《紫外防伪包装生产线技改项目》等三个项目。根据有关的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就项目的可行性说明如下:
(一)年产1.4亿平方米热转移打印色带(TTR)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9800万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6900万元,流动资金为2900万元。热转移打印色带(TTR)是热转移打印的基本耗材,热转移打印是现场打印条码的重要手段,是自动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打印质量高、打印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企业的物流管理、质量控制、各种标签制作、特种包装产品、票卡制作、办公自动化、各种证件制作及超市、邮政等众多领域。在我国,热转移打印技术及TTR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国内TTR市场年需求已达到3亿平方米,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但目前,国内TTR生产尚属空白,市场需求全部依赖于进口,中间环节较多,造成价格高,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品种单一,使用者选择范围小,本项目正是基于TTR市场的这种现状而提出的。本项目引进的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韩国MLT公司的涂布工艺以及油墨配方,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日本富士整套四头涂布生产线。本项目投产后的达产年份,年产1.4亿平方米热转移打印色带,预计销售收入为19397万元。
本项目已获河南省计委豫计高技[2001]97号文和国家信息产业部信部规函[2001]110号文批复,并正报请国家计委批准。
(二)凹印镭射定位防伪彩印生产线技改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4421万元。项目的实施由招商股份的控股子公司郑州华美彩印纸品有限公司承担,所需资金由合资双方按照股权比例分别投入,其中招商股份投入资金为3094.70万元。该项目的提出基于以下理由:(1)华美彩印纸品有限公司由于业务发展迅速,获得大量的产品定单,但目前生产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转,无潜力可挖,急需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2)华美彩印的主要客户为沱牌曲酒、古井贡等数十家生产名优产品的企业,由于目前名优产品深受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提高产品的防伪功能成为当务之急。跟其他防伪手段比较,包装防伪因为成本低、易于消费者分辨、防伪效果好而成为最佳选择。在目前国内的高档彩色印刷包装市场来讲,凹印镭射定位防伪印刷及紫外防伪印刷成为防伪印刷的两大趋势,具有技术含量高、精密度高、制作难度大等特点,国内目前应用极少,难以被假冒伪造。(3)凹印镭射定位防伪印刷技术是引进瑞士镭射定位烫金设备,适合中高档包装产品,适应对包装具有多种档次需求的厂商要求。综上所述,为了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改进产品技术含量,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市场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凹印镭射定位防伪彩印生产线的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完成后,年产高档镭射定位防伪彩盒、彩箱3320万只,预计年平均新增销售收入5617万元。
本项目已获豫经贸投资[2001]259号文批准。
(三)紫外防伪包装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4400万元。项目的实施由招商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华美彩印纸品有限公司承担,所需资金由合资双方按照股权比例分别投入,其中招商股份投入资金为3080万元。该项目的提出基于以下理由:(1)华美彩印纸品有限公司由于业务发展迅速,获得大量的产品定单,但目前生产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转,无潜力可挖,急需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2)华美彩印的主要客户为沱牌曲酒、古井贡等数十家生产名优产品的企业,由于目前名优产品深受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提高其产品的防伪功能成为当务之急。跟其他防伪手段比较,包装防伪因为成本低、易于消费者分辨、防伪效果好而成为最佳选择。在目前国内的高档彩色印刷包装市场来讲,凹印镭射定位防伪印刷及紫外防伪印刷成为防伪印刷的两大趋势,具有技术含量高、精密度高、制作难度大等特点,国内目前应用极少,难以被假冒伪造。(3)项目引进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德国紫外油墨印刷技术,可以应用于金箔纸等特殊包装材料的印刷,适合于需要更高档彩色包装的客户需求。(4)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符合当前社会的环保要求,因为不再需要覆BOPP膜即可保护包装的表面,从而解决了塑料覆膜对环境的污染,是国际环保包装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包装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综上所述,为了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改进产品技术含量,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环保包装产品,需要进行该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年产高档紫外防伪彩盒、彩箱2900万只,预计年平均新增销售收入5770万元。
本项目已获豫经贸投资[2001]258号文批准。
综上所述,以上三个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成熟可靠的技术来源,经济效益良好,抗风险能力强,是实施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需要尽快实施。
北海国际招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01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