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代码:003008 证券简称:开普检测 公告编号:2024-005
许昌开普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年度报告摘要
一、重要提示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证监会指
定媒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非标准审计意见提示
□适用 不适用
董事会审议的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适用 □不适用
是否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是 □否
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 80,000,000 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3 元(含税),
送红股 0 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 10 股转增 3 股。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优先股利润分配预案
□适用 □不适用
二、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股票简称 开普检测 股票代码 003008
股票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张冉 王峥夏
办公地址 许昌市尚德路 17 号 许昌市尚德路 17 号
传真 0374-3219525 0374-3219525
电话 0374-3219525 0374-3219525
电子信箱 stock@ketop.cn stock@ketop.cn
2、报告期主要业务或产品简介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检测服务、其他技术服务以及检测设备销售等。按照检测对象划分,公
司的检测业务分为: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设备检测、新能源控制设备及系统检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检测。截至报告
期末,公司已拥有电气、新能源、仿真、安全及环境、自动化及通信、电磁兼容等 6 个专业检测实验室,两个综合性检
测基地(许昌总部及珠海开普),具备电气性能、电磁兼容、通信规约、动态模拟、软件和信息安全、可靠性、气候环
境、机械环境、低电压穿越试验等全方位的检测能力。
(二)公司的经营模式
与客户签订检测订单后,客户送样到公司实验室(或运行现场)进行检测,公司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检测服务,
出具公正、客观的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同时,公司通过技术研究、检测设备研发、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提升检测
能力、扩大行业影响力。
1、服务模式
作为独立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公司接受客户委托进行检测服务,独立出具公正、客观的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公
司的服务流程包括咨询和委托、试验、报告编制及交付三个阶段。
2、营销模式
(1)全员营销
公司全体员工“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速度、微笑、帮助客户成功”为服务理念,以“零缺陷”的
工作态度,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实现了全员营销的效果。
(2)技术营销
公司依托全国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
动化工作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工作组等行业平台,凭借自身技术能力和优势,不
断研发行业前沿技术,积极承担标准制修订、标准试验验证等重要工作,开展专题技术讲座、标准宣贯、论文交流等活
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升“开普检测”品牌影响力。
公司积极参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大发电集团等终端用户的质量检测活动,将检测工作对接终端用户的运行质
量需求,形成检测机构-制造企业-终端用户的质量传递,获得市场的全方位认可。公司积极参与终端用户运行规范、检
测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电力设备运行分析研讨会,提高公司在终端用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测设备、办公用品、基建施工、劳务、原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公司制定了严格的《采
购管理制度》,按照流程进行采购审批,并采取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方式进行采购。
(三)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宏观经济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业、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性日
益提升,催生更多的检测需求,电力设备检测行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产业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能
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壮大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
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
力,政策面给电力装备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电力设备行业受“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提出、“新
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电化学储能建设计划、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和建设“新质生产力”
等的支持,将推动电力二次设备领域新一轮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预计将带动相关领域的检验检测市场的规模扩张,电
力二次设备检测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2、加强标准研究和科研创新,提升运营和管理效率
公司加强对新产品和新标准的跟踪,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和设备开发,并积极进行试验能力扩充,挖掘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容量。公司近年来参与标准制修订及标准跟踪的情况详见年度报告全文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三、核心竞争力分析—(二)技术优势—1、加强新标准的跟踪研究,提高行业影响力”,开展科研创新与研发成果输出的情况详见年度报告全文“三、核心竞争力分析—(二)技术优势-2、持续输出研发成果,积极申报知识产权”。
公司研制批量化和自动化检测设备,提高人均检测效率;自主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公司整体运营和管理效率。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完成了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的集团化运营改造;上线“业财协同系统 2.0”,实现了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定时自动同步对接;上线了珠海开普银企直联系统,设计开发了财务报表及统计报表系统;在财务工作效率提升、检测服务上“云”、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不断深入,通过信息化措施赋能,公司在产品测试、客户服务、业财融合等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了运营和管理效率。
(四)公司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M74 专业技术服务业”。在专业技术服务相
关领域,公司主要从事检验检测服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检测服务、其他技术服务以及检测设备
销售等。其中,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检测服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
1、检验检测行业
检验检测行业是国民经济架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是我国国民经
济发展的战略方向。2021 年 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指出,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聚焦提高产
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发布,也给检验检
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电力设备检测行业
宏观经济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业、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性日
益提升,从而催生更多的检测需求,电力设备检测行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产业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能
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壮大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
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
力,政策面给电力装备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指出,将大力推动充
换电网络建设,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并加强组织协同,加强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行业在政策规
划、标准法规等方面的统筹,抓紧抓实抓细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点工作。
2021 年 3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
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2021 年 3 月,国家电网发布“碳中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
化减量化电气化。国家电网将继续加快构建智能电网,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同时通过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
度、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等措施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成 7 回特高
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 5600 万千瓦。
2021 年 4 月,南方电网发布《数字电网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白皮书》,2021 年 5 月,发布《南
方电网公司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1—2030)白皮书》,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 8 大领域 24项重点举措。
2021 年 11 月,南方电网公司印发《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
南方电网的电网建设将规划投资约 6700 亿元,投资额相比十三五期间同比提升 36%。规划将配电网建设列入“十四五”工作重点,规划投资达到 3200亿元,几乎占到了总投资的一半。
2022 年 2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着提高,核心
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到 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