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代码:601727 证券简称:上海电气 编号:临 2022-016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年度业绩快报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本公告所载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公司”、“集团”)2021 年度主要财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具体数据以公司 2021 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数据为准,提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一、2021 年度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
单位:千元 币种:人民币
项目 本报告期 上年同期 增减变动幅度
(%)
营业总收入 131,387,852 137,285,056 -4.30
营业利润 -10,838,464 6,063,037 -278.76
利润总额 -10,289,639 6,346,439 -262.1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9,987,908 3,758,175 -365.7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
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11,889,508 1,041,832 -1,241.21
基本每股收益(元) -0.64 0.25 -356.00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5.69 5.79 下降 21.48个百
分点
本报告期末 本报告期初 增减变动幅
度(%)
总资产 300,802,190 315,402,734 -4.6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
权益 58,134,328 66,400,834 -12.45
股本 15,705,971 15,181,353 3.4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
资产(元) 3.70 4.37 -15.33
注:1、本报告期初数同法定披露的上年年末数。
2、以上财务数据及指标以合并报表数据填制,但未经审计,最终结果以公司2021 年年度报告为准。
二、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情况说明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021 年,在世纪疫情冲击下,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环境持续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1 年也是公司发展的困难期、关键期。在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上海电气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的发展为第一要务,聚焦主责主业为第一根本、服务国家战略为第一使命、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核心人才为第一资源,保持公司的总体经营情况平稳有序。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 1,313.88 亿元,同比下降 4.3%;报告期
内集团毛利率为 15.07%,同比减少 1.69 个百分点,主要是受疫情以及大宗材料涨价影响,公司海外工程项目投入大幅增加,项目成本较去年同期上升所致。报告期内,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99.88 亿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 37.58亿元。2021 年度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64 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 0.25 元。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为:1)对上海电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讯公司”)风险事项计提相关损失;2)海外工程运营成本上升;3)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成本上升;4)公司部分权益法核算的联营企业出现重大亏损;5)对部分下属企业持有与恒大集团相关的资产计提信用减值损失;6)对
部分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订单人民币 1,441.8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22.3%。
公司新增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 612.6 亿元(其中风电设备人民币 121.8 亿元,
核电设备人民币 89.0 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 65.1 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 145.0
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 429.9 亿元(其中电梯人民币 232.7 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 399.3 亿元(其中能源工程服务人民币 263.1 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为人民币 2,861.0 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 3.6%,公司报告期末在手订单中,能源
装备人民币 1,432.5 亿元(其中风电设备人民币 362.2 亿元,核电设备人民币 271.7
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 30.3 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 490.9 亿元),工业装备人
民币 123.8 亿元(其中电梯人民币 41.6 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 1,304.7 亿元(其中
能源工程服务人民币 1,097.9 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工作如下:
1、围绕主责主业,核心产业稳定发展
我们积极对接国家“双碳”战略,稳步推进优势业务的发展。我们在高效清洁能源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我们提供的燃煤发电主装备系统不断刷新全球最低煤耗指标。我们的核电业务继续保持综合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全年累计出产核电主设备 12 台套,并且实现了“国和一号”示范项目蒸汽发生器及堆内构件等一批全球首台套产品的成功发运。我们的风电业务顺利完成海上风机抢装任务,积极推进海上漂浮式风机自主研发,推进叶片、驱动链、塔筒等部件的技术穿透。我们投资及总承包建设的广东粤电大埔电厂储能调频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报告期内,上海三菱电梯服务产业化取得新进展,致力于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的维保业务,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将高质量打造成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我们的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等工业基础件业务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主力军”的愿景,持续推进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已形成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报告期内,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我们与其他国内企业强强联合,在巴基斯坦先后中标了多个总包工程项目,包括 2 座
500kV 变电站、4 座 220kV 变电站的升级及改扩建工程。我们努力克服持续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坚持推进在阿联酋、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英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工程项目的建设。
2、聚焦科技赋能,技术驱动新竞争力
报告期内,上海电气下属各核心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我们参与建设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成功,上海电气作为重要参建单位之一,提供了核岛和常规岛多项核心设备。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我们参建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 5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具备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我们完成了 2项材料国产化、5项焊接技术、4项检测技术、7项工艺技术的技术创新,实现了福清核电 5 号机组堆内构件制造、加工、装配、检测等全面国产化。附属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气风电”)自主研发成功百米级碳纤维叶片,发布了专为应对高温、高湿、高盐、台风、地震等多变复杂的海洋环境而自主研发的 Petrel产品平台及该平台的首款海上风机 EW11.0-208,该机型样机下线时为国内自主研发的亚洲最大直驱海上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领域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正式步入 10MW+时代。上海三菱电梯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量回馈、节能环保型的中高速电梯,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带动了行业技术能级的提升。我们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综合监控平台和智能维保管理平台成功应用于上海地铁 5号、7号和 18号线。报告期内,我们的科研创新生态构建力度持续加大,成功举办首届“智造升级、创新赋能”科技活动月并签约 22 个创新科研项目。
3、加快智造升级,数字化赋能持续提升
我们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能源,以“产业智能化、服务产业化”双轮驱动的方式来推动进一步发展。报告期内,集团下属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电器厂的智能制造一期工程——数字化产线正式投产,实现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我们发布了上海电气“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 3.0 版,升级后更凸显内通外联的指
挥枢纽作用,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控制指令,支撑制造企业平台化研发、精益化生产、服务化运维、智能化管理等全价值链一体化提升。“星云智汇”已接入涵盖风机、电梯、机床等 15余万台价值人民币 1,430多亿元的设备,提供面向风场、储能、光伏等多个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报告期内,我们中标盐城市智能能源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二期项目,在一期项目建设大数据平台并接入部分光伏场站试点的基础上,实现盐城市内所有新能源电站生产运行数据的接入、存储、展示和智能化分析应用。
4、秉持开放协同,推进合作共赢
我们秉持“开放协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积极与各方展开合作。我们与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能集团”)共同投资组建合资公司,将充分发挥上海电气产业制造优势和申能集团专有科技集成创新,形成服务全国煤电升级改造的“上海方案”。报告期内,我们与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合资公司,专注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智能维保业务,已中标上海轨交 5 号线车站机电设施设备集成运维项目。报告期内,我们分别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相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拓展更多合作领域,谋求共进发展。
5、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集团下属电气风电于 2021 年 5 月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上
海国资分拆上市第一股。我们稳健推进下属企业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顺利实施了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电器厂、上海市离心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员工持股计划。我们的科技创新机制体系不断健全,已初步建立规划引领、项目协同、人才互通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探索科研资产共享、共性技术共研、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创新机制。
展望未来,我们将把握国家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带来的重大机遇,
对接国家“双碳”战略,聚焦主责主业,打造科技核心竞争力,积极布局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