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募集资金具体运用情况的说明
根据公司 2021 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司拟申请向社会公开发行人
民币普通股 A 股,发行数量为不超过 2,200.00 万股。公司新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将全部用于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一)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主要是基于公司在规划领域丰富的设计经验和业界领先的整体实力,结合公司优势拓展智慧城市业务,进行古城保护数据普查及信息化平台建设、智慧交通信息平台建设、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治理及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孪生三维仿真数据建模及三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
本项目拟租赁办公用房,建筑面积 2,440.00m2,并对其进行装修改造,用于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基于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基础进行研发,本项目拟新增硬件设备 168 台(套),软件系统 147 套。为配合项目实施,保证人员的充足,
项目建成后共有定员 122 人。本项目建设期 2 年,总投资 9,553.46 万元。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有助于满足新型智慧城市有效治理的要求,推动公司业务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庞大复杂,实际建设和运营时大多按照行业、领域、部门进行条块分割,导致缺少统领全局的管理。同时,大多智慧信息系统未建设管理运营中心,不能对智慧应用进行实时管理,无法及时了解城市治理现状并进行态势评估。因此,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明确管理责任,强化统一管理职能,推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业务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协调统一。本项目通过建立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树立动态、综合的治理理念,采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开展综合管理工作,有助于对抗不断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引进专业团队,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技术,为用户展现当前城市治理的状态与未来走势,为各类业
务系统建立可度量的风险模型,并借助标准化的流程管理,实现持续的管理运营。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满足新型智慧城市有效治理的要求,推动公司业务发展。
(2)项目建设有助于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传统智慧城市强调的是“信息化”,通过各类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实现城市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然而,随着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理念不断走向成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仅仅关注城市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显然不足以满足城市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传统智慧城市建设所造成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考虑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协同服务能力、整合与挖掘分析能力,以及与现有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能力来打造智慧城市的超级大脑,以顺应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本项目通过古城保护数据普查及信息化平台、智慧交通信息平台、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治理及基础平台、及数字孪生三维仿真数据建模及三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构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有助于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3)项目建设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
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驱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构建“以安全建设为前提、以数据汇聚与计算为先导、以广泛智慧应用为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当前建设潮流。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然而,随着公司业务领域的进一步延伸、经营区域的不断扩展、品牌形象与行业地位的持续提升,公司现有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增加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投入,增强竞争力。本项目通过引入先进的研发及办公设备、优秀的技术研发人才,建立核心研发技术团队,全面提高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核心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技术产品化,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提高公司技术水平,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
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其与现有主要业务、核心技术之间的关系
(1)项目建设与国家政策及产业发展方向一致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在推进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探索实践,是信息化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交汇点。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支持智慧城市的发展。如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鼓励类”范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符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中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符合《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的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符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综上,项目建设内容和政策指引相契合,为本次项目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丰富的技术积累为项目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并通过与行业专家的学习交流,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念,成功研发和掌握了多项规划和工程设计技术。公司设立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交通研究中心、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苏州传统民居特点与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和古建研发中心。公司累计承担了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研究》《基于产出性指标的适宜养老住区评价体系研究-以苏州为例》《苏州市城市设计导则》《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苏州古城居住模式研究》《苏州市农业布局规划编制导则》《CCR/CP4-Suzhou 合同包制定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及实施方案》《苏州市建设项目交通设计标准研究》《苏州市 P+R 停车设施标准化建设技术导则》《苏州市建筑物配建停车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设置标准研究》和《苏州市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等多项省厅级、市级课题。
(3)良好的品牌影响力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为全国城乡建设特别是为苏州市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不断探索、积累,在规划业务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公司被认定为瞪羚计划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名牌企业、AAA 级江苏省信誉咨询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积极参与苏州市的建设与发展,承担了历次苏州市总体规划、各区域规划以及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等众多优质项目的设计工作,不断创新总结,逐渐形成了以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开发区规划为代表的行业领先的城市规划设计品牌。成立至今,公司完成了众多具有技术代表性和行业影响力的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项目,曾荣获包括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奖、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奖在内的300 余项国家及省部级、600 余项市级奖励和荣誉。因此,良好的品牌效应可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投资概算情况
本项目拟在苏州市姑苏区租赁办公场所,将公司主要智慧城市业务人员迁入新增办公场所,同时购置相应硬件设备与设计软件,改善办公条件,为公司业务人员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本项目总投资 9,553.46 万元,具体构成明细如下:
单位:万元
序号 资金类别 金额 所占比例
1 建筑工程费 488.00 5.11%
2 设备购置费 949.00 9.93%
3 安装工程费 28.47 0.30%
4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6,630.58 69.41%
5 预备费 242.88 2.54%
6 流动资金 1,214.53 12.71%
合 计 9,553.46 100.00%
5、项目实施进度规划
本项目实施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含设计)、装修改造、设备购置、安装及调试、人员招聘与培训、课题研发。根据项目特点,本项目建设期 2 年,实施进度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序号 工作内容 第1年 第2年
1-2月 3-4月 5-6月 7-8月 9-10月 11-12月 13-16月 17-24月
1 项 目 前 期 准 备
(含设计)
2 装修改造
3 设备购置、安装
及调试
4 人员招聘与培训
5 课题研发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以公司各部门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建设以超融合服务器
为基础的私有云办公环境和生产设计环境,信息化建设包含对信息化系统体系建
设、信息安全规划、备灾体系建设和基础架构系统逻辑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司
的主营业务将在本信息化系统平台上全面应用,全面提升公司知识产权安全性、
强化企业智慧化建设、实现业务高效运作,实现公司的信息化水平、业务运作效
率和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的全方位升级。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本项目场址位于吴中大道南侧、苏旺路西侧地块,拟利
用公司设计与研究中心部分办公用房面积进行本项目建设,机房的建筑面积为
500.00m2,并对其进行装修改造。为满足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本项目拟新增设备
134 台(套),购买 3,004 套软件系统。项目建成后共有定员 5 人。本项目建设期
3 年,总投资 4,676.18 万元。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有利于提升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与效率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衡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应用高度集成整合的信息管理系
统,有助于企业形成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