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代码:002255 证券简称:海陆重工 公告编号:2023-010
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年度报告摘要
一、重要提示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证监会指
定媒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非标准审计意见提示
□适用 不适用
董事会审议的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优先股利润分配预案
□适用 □不适用
二、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股票简称 海陆重工 股票代码 002255
股票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张郭一 陈敏
办公地址 张家港市东南大道 1 号(张家港经济技术 张家港市东南大道 1 号(张家港经济技术
开发区) 开发区)
传真 0512-58683105 0512-58683105
电话 0512-58913056 0512-58913056
电子信箱 stock@hailu-boiler.cn stock@hailu-boiler.cn
2、报告期主要业务或产品简介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余热锅炉、大型及特种材质压力容器和核安全设备的制造销售业务,以及固废、废水等污染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及光伏电站运营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1、主要产品余热锅炉所属行业特点、发展趋势及产品简介
1)行业发展情况
国务院《中国制造 2025》提出,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着,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坚
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产业。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
锅炉行业的发展主要受下游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焦化、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需求决定。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但余热资源利用比例低,大型钢铁企业余热利用率约为 30%-50%,其他行业则更低,能源利用具备较大提升潜力。除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在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下,我国余热锅炉市场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行业发展趋势
(1)行业需求依然相对旺盛
双碳目标对我国工业领域各个产业影响深远。各领域将面临从工艺到设备的改变和革新,传统余热锅炉升级改造、增量节能环保设备采用将加大余热锅炉节能环保方案的应用。
(2)行业市场由产品竞争转向解决方案竞争的趋势明显
余热锅炉企业也逐渐从单一的设备提供商向节能环保发电设备集成供应商和余热利用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具备余热利用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将具备更大的优势,最终都将会转换为市场份额的提升。余热锅炉作为重要的节能环保设备,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公司产品简介
公司已形成以节能、降排、环保的新型余热锅炉为主导的系列产品,产品覆盖钢铁、有色、焦化、建材、石化、化工、造纸、电力等各个应用领域,工业余热锅炉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前列。
2、主要产品大型及特种材质压力容器所属行业特点、发展趋势及产品简介
1)行业发展情况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等 5
类模式以及通用技术装备的升级示范,推动煤炭深加工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2022 年 2 月 1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2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
出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对我国煤化工行业将产生重大利好,影响深远。“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有望实现燃料煤和原料煤“区别对待”,单独核算,减轻煤化工企业负担。2022 年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影响下,煤化工市场总体向好发展。
2)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贸易的交流日渐加强和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及使用管理的日益成熟化,国内外压力容器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以下几个方向:
(1)压力容器通用化和标准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这是因为通用化与标准化也就意味着互换性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压力容器使用单位日常维护与后勤保障,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和制造成本。同时,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出口大国,标准化也意味着获得了走向国际的通行证。从世界范围内的压力容器出口大国的实践分析可以看出,国际化的工程公司可以带动本国压力容器行业的发展和标准的国际化认可,获得更大的国际发言权和丰厚的经济利润。
(2)压力容器向着特殊化与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地发展
处在特殊要求的工作环境下,必须使用具有特殊功能的压力容器,部分产品必须具备极强的耐腐蚀、耐高压和耐高温能力。这类容器在乙烯的聚合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新型材料出现和冶金业的发展,超高压容器的耐压能力和强度极限也在逐步提升,推动超高压容器技术进一步发展。
正是这些特殊的需求,促使压力容器向着特殊化与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同时也对压力容器材料、设计、制造、检验、在役维护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3)公司产品简介
在压力容器制造业务方面,公司持有 A1、A2 级压力容器设计资格证与制造许可证。公司生产的大型及特种材质压
力容器,主要用于煤化工、石油化工、炼油、精细化工等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换热器、分离器、反应釜、储罐、塔器、过滤器、蒸发器等。
3、主要产品核安全设备所属行业特点、发展趋势及产品简介
1)行业发展情况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两份碳中和顶层设计方案中,均将核电作为非化石能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电项目。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积极推动高温其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师范工程,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用。切实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到 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 7000万千瓦左右。
2)行业发展趋势
(1)核电审批常态化,碳中和目标增强增长确定性。
2022年我国核准了 5个核电项目共 10台核电机组。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预测,我国将保持每年 6-8台核电机
组的核准开工节奏,核电装机规模将进一步加快扩大。“十四五”期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按每台核电机组 100 万千瓦装机容量计算,核电市场空间每年或达千亿元以上。核电是零碳排放的基荷电源,对于实现2030碳排放达峰、2060碳中和的中远期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2)核电装机规模逐年增加,发电量大幅增长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全国核电运行情况(2022 年 1-12 月)》,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我国运行核电
机组共 55 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 56985.74 MWe(额定装机容量)。2022 年 1-12 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
83886.3 亿千瓦时,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 4177.86 亿千瓦时,比 2021 年同期上升了 2.52%,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
4.98%。
(3)核电设备国产化率显着提升,国内设备商将获得更多机遇。
经过 30年发展,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率已大幅提升。在核电设备部件中,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
控制杆燃料装卸料设备、一体化安全壳顶盖等均已实现 100%国产化。核电作为中国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家名片”,以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技术为代表的我国核电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3)公司产品简介
公司自 1998年起涉足核电领域,并于 1998年首次取得民用核承压设备制造资格许可证,经过 20多年在核电领域的
深耕与发展,创新智造先后完成多个项目的国际、国内首件(台)制造任务。
公司核安全设备包括:安注箱、堆内构件吊篮筒体、堆内构件吊具、乏燃料冷却器、硼酸冷却器、冷凝液冷却器、再生式热交换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稳压器卸压箱、硼酸贮存箱、容积控制箱、应急补水箱、柴油机主贮油罐、安全壳内换料水箱返回槽等。
4、主要业务固废、废水等污染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的环境综合治理服务所属行业特点、发展趋势及业务简介
1)行业发展情况
2021 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
指导意见》、《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固废处置能力,补齐处理设施短板,并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废物源头减量等产业政策导向,资源化综合利用成为危废处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重要地位,覆盖固废、
污水、大气、土壤、资源化各方面,健全督察制度,拓展环保板块投资空间,补齐短板,实现生态环境新的进步。在垃圾分类、固废与污水的资源化利用等催化下,行业在局部领域依然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2)行业发展趋势
(1)投产高峰期延续,行业发展空间大
根据《“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60%左右;到 2025 年底,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 70 万吨/日左右,基本满足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