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代码:688184 公司简称:帕瓦股份
浙江帕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
划,投资者应当到 www.sse.com.cn 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描述可能存在的风险,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部分,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3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
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7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人民币31,739.08万元。经董事会决议,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为: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为基数,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3元(含税)。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13,437.8228万股,以此计算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4434.48万元(含税),占公司2022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41%。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以公积金转增2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13,437.8228万股,本次转股后,公司的总股本为16,125.3874万股(最终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登记结果为准)。
本次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已经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尚需提交公司2022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8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及板块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 帕瓦股份 688184 /
科创板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信息披露境内代表)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徐琥 卓莉丽
办公地址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友谊北路57号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友谊
北路57号
电话 0575-80709675 0575-80709675
电子信箱 dongmiban@zhujipower.com dongmiban@zhujipower.com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单晶型中高镍 NCM三元前驱体这一细分市场,是国内先进的三元前驱体生产商。公司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 NCM 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主要应用于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制造,并继而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原料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动工具等领域。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 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具体模式如下:
1、研发模式
基于客户产品需求、产品发展方向和前沿科学探索,公司秉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理念,公司建立了基础研发、小试研发、中试研发的研发体系。
(1)基础研发
基础研发是公司研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公司具体研发项目指出方向。在基础研发层面,公司研发团队基于对锂电基础材料的深刻理解,把握最新科研热点,对基础材料进行前沿科学探索,形成潜在产品技术储备。
公司在基础研发领域与中南大学等在冶金、电池材料方面具有学科带头性的高等科研机构建立了持续良好的合作研发关系。通过合作研发和产学研交流,公司可以及时把握科研前沿方向,引入高校科研资源,实现基础科学和产业落地的互补。
(2)小试研发
小试研发是公司基础研发成果向具体产品转化的第一个步骤。针对基础研发结果,公司研发团队对预期应用产品、预期生产工艺等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初步的验证试验。小试研发成果成为公司导入下游客户供应链的基础。
(3)中试研发
中试研发是公司经小试初步验证后潜在产品进入成果转化的重要步骤。在此阶段,公司与正极材料客户进行持续性技术交流。公司基于客户对产品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的诉求,凭借对三元前驱体技术的掌握,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客户下一代产品的研发过程,并根据客户实际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投入,保证在研发协同、成果转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公司基于中试阶段的研发成果,对在研产品进行工艺放大研究,进行设备自主研发设计、工艺流程优化改造,推动下一代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锰等各类合成三元前驱体所需的原料。
公司结合销售订单、生产计划、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运输周期等因素,一般采取“安全库存+适当备货”的采购模式。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在上海有色金属网存在公开市场报价,公司采购时基于公开市场参考价格、付款条件等因素,向供应商进行询价、议价,在保证原材料品质的同时尽量降低采购成本。
3、生产模式
(1)自主生产模式
为了满足向客户及时供货的需求,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生产模式,根据销售计划、客户订单、发货计划及生产排期、市场预测、年度预算,结合产能和库存的实际情况,制定生产计划。
(2)委托加工模式
出于降低采购成本和拓宽原料来源的考量,在金属盐类原料常规采购之外,公司亦少量采用委托加工模式,即公司直接采购金属原料,委托有资质的加工企业将金属原料加工为金属盐后作为生产原料,金额及占比较小。
4、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采取直销模式,客户主要为大型、知名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公司产品销售价格由“主要原料成本+加工费”的模式构成。其中,主要原料成本的计价基础主要为各类金属盐材料的市场价格,同时公司考虑前期采购入库的原材料价格,与客户协商确定;加工费则根据产品制造成本、预期利润及议价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
(三)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行业情况及基本特点
2022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中,三元和磷酸铁锂仍是主流的正极路线,磷酸锰铁锂及钠电正极材料初露锋芒。其中,磷酸铁锂受益于成本较低、安全性较好的特点及未来储能市场空间的打开,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但因已接近理论能量密度的上限,依然不会是高端动力电池的选择;三元正极材料受制于贵重金属价格的高企,及低端产品被磷酸锰铁锂迭代的可能,渗透率提升速度趋缓,但适配于长续航新能源汽车的中高端材料,市场地位依然稳固。三元正极材料领域,除了高镍化这一传统发展方向,高电压化的趋势逐渐异军突起,被市场看好。由于多晶材料在高电压下容易产生微裂纹,不适合高电压,单晶材料在结构稳定性上的差异化优势正在得到显现,未来单晶、高镍、高电压三元正极材料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与多晶三元正极材料的对比:
从晶体结构上看,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为一次颗粒,粒径约几微米,呈现单分散状态,而多晶三元正极材料则是若干直径约几百纳米的一次颗粒团聚而形成的直径约十微米的二次球,相对而言更为杂乱、不均匀。
多晶三元正极材料由许多纳米级小颗粒构成,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颗粒不断膨胀收缩,容易导致材料开裂、破碎,进而致使电池循环寿命缩短。同时,由于晶体颗粒之间的连接较为脆弱,在极片冷压过程中,容易导致颗粒破碎,引起电池性能恶化。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在压实和高温循环过程中,不易发生破碎,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
项目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 多晶三元正极材料
形貌 单个分散颗粒 一次颗粒团聚的二次颗粒
结构稳定,不易出现微裂纹;表面较为光滑,与 加工性能相对较差,辊压更容易
结构 包覆导电剂可以较好的接触,同时晶体内部晶格 发生二次颗粒变形和破碎
缺陷少,均有利于锂离子的传输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颗粒构造密实,具有很强的抗 多次循环充电后,内部产生细小
稳定性能 体积收缩与膨胀的能力,使得晶体微裂纹较小, 裂纹,热稳定性较弱
因此稳定性较好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一次颗粒粒度大于多晶三元
能量密度 正极材料,离子传输过程中损耗更大,因此同等 能量密度较高
条件下能量密度略低;但可以通过提高电压提升
一定的能量密度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一次颗粒粒度大于多晶三元
倍率性能 正极材料,离子传输路径更长,因此倍率性能较 较好
差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微裂纹较少,晶体结构破坏程
循环性能 度低,晶体结构完整,循环性能较好,循环寿命 循环寿命较短
较长
制造成本 加工单晶三元正极材料需更多的烧结次数和更 制造成本较低
长的烧结时间,因此制造成本较高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资料整理
因此,多晶三元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充放电,容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微裂纹的产生会导致正极材料晶体结构稳定性变差,同时电解液进入微裂纹会加剧电解液在正极材料表面发生副反应,使得多晶三元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较差,不适合高电压。而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由于内部结构密实,在高电压下反复充放电后,不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可有效抑制因微裂纹产生的副作用,具有稳定性较好、循环寿命较长的优势,更适合高电压的使用,可沿着高镍、高电压两个维度双轮迭代,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能力密度、增强安全性。
(2)主要技术门槛
1、技术与工艺壁垒
三元前驱体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三元前驱体对于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粒度、比表面积、杂质含量、振实密度、表面形态等指标有着严苛的要求。同时,锂离子电池高镍化、高电压化和低钴化的发展趋势亦对三元前驱体企业的基础研发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三元前驱体的发展需要进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