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代码:603098 公司简称:森特股份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0 年年度报告摘要
一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
划,投资者应当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等中国证监会指定媒体上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3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4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 经董事会审议的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2021年4月29日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第三届监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2020年度利润分配预案的议案》经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公司期末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为人民币182,467,452.15元。由于公司可转债已于2020年6月29日进入转股期,截止2021年4月14日,公司的总股本为528,712,071股(公告编号:2021-034)。经董事会决议,公司2020年度拟以528,712,071股基数进行利润分配,方案如下: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按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1元(含税),共计分配股利58,158,327.81元(含税)。由上述利润分配预案披露之日起至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期间,公司总股本将增加,公司拟维持每股现金分红比例不变,最终将以利润分配股权登记日总股本数量为基数,相应增加现金分红总额。
此预案尚需提交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二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 森特股份 603098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徐晓楠 马继峰
办公地址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昌东四路10号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昌
东四路10号
电话 010-67856668、010-67856239 010-67856668、
010-67856239
电子信箱 stock@centerint.com stock@centerint.com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专注研发、生产、销售绿色、环保、节能新型建材并提供相关工程设计、生产、安装和售后等一体化服务,主要承接金属围护系统工程(屋面系统、墙面系统)和声屏障系统工程,提供从工程咨询、设计、专用材料供应和加工制作到安装施工全过程的工程承包服务。公司一直不断加强在技术研发、产品系统集成、深化设计、施工组织、工程运营管理方面的投入,让绿色、环保、节能新型建材更快、更好地在国内推广并更好地服务客户。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成长为行业内领先的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一体化服务商。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金属复合幕墙板、金属屋墙面单层板(铝镁锰合金板、镀制烤漆板)和隔吸声屏障板,目前已形成金属围护和环保治理两大业务板块,金属围护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及交通工程领域,例如汽车、机械、冶金、石化、电力、电子、医药、食品等各行业的工业厂房,以及轻型钢结构高铁站、会展中心、博览会展馆、文化体育场馆、机场候机楼、交通枢纽、购物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的金属屋面、墙面系统;并且未来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多年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物流仓储与集转运中心建设也将成为金属围护行业市场的有力突破。声屏障系统主要应用于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工程领域。
公司设立初期产品主要以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为主,环保治理业务板块中的隔声降噪系统是围护系统的基本建筑功能之一,所以围护系统本身也包含了建筑声学设计及声环境改善等多项声学技术。通过对围护系统中隔声降噪技术的抽取,并结合道路及室内噪声治理系统的技术要求,公司引进了复合隔吸声屏障板的自动化连续生产线、吸收了高速铁路声屏障板技术、自主研发了复合隔吸声屏障板,同时,完成了多项应用创新,截止 2020 年底,公司声屏障的专利数量为 20 项。目前已成为国内铁路和市政道路噪声治理领域的主要解决方案提供商。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土壤治理工作,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各项法律法规,极大地带动了土壤治理服务的需求,为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公司与德国旭普林公司深化合作,积极布局土壤修复业务,引入了世界领先的原位热脱附等先进土壤修复技术,用于国内污染地块的修复。报告期内,公司采用“投资引进、国产转化、创新提升”的策略,针对国内市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现了治理成本下降,治理效果提升,治理方式转变的新局面。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要力量。
(二)经营模式
1、金属围护行业经营模式
建筑金属围护行业经营模式包括工程业务模式和产品销售模式两类。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能提供围护系统设计、制造、安装施工一体化服务,直接面向业主或总包单位承揽项目。此外部分企业定位于围护系统的专业制造商,侧重于围护系统的生产与产品销售,不提供安装施工服务。
建筑金属围护工程不同于土建、主体工程,属于专项分包工程,业主在确定项目建设方案后,通常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总包和分包单位。常见的发包模式包括总包模式与分开发包模式两种:
第一种总包模式,如下图所示。由业主确定总包后再委托总包确定围护等专项分包单位,在该模式下,围护专项分包单位和总包单位签订合同,并与总包进行结算。
设计院
工程业主 总包 二次发包 围护专项分包
监理
总包模式流程图
第二种分开发包模式,如下图所示。在该模式下,总包以及主要专项分包单位均由业主直接确定,围护专项分包单位直接和业主签订合同,并与业主进行结算。
设计院
总包(不含围护等专项 工程业主 围护专项分包
分包工程)
监理
分开发包模式流程图
对围护专项分包单位而言,不同发包模式下合同签订主体以及结算主体存在差异,但业务流程仍是围绕各个项目展开,行业内企业通常采取项目制的经营模式。
2、声屏障行业经营模式
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声屏障行业的经营模式也相应存在差别。在铁路声屏障项目中,产品销售模式与工程承包模式并存。在公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声屏障项目中,行业经营模式则以工程承包类为主,业主或总包通常将声屏障工程单独分包,由专业的声屏障厂家提供产品以及工程安装服务。
3、土壤修复行业经营模式
公司提供场地调查、方案咨询、设备服务、技术服务和修复工程实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内容,依据污染场地归属人的服务要求开展项目经营活动。
(三) 公司所属行业情况说明
本报告期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 1015986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7754 亿元,增长 3.0%;第二产业增加值 384255 亿元,增长 2.6%;
第三产业增加值 553977 亿元,增长 2.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7.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37.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54.5%。
2020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 72996 亿元,同比增长 3.5%,建筑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
18.99%。根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发布的数据,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由 2010 年的 2.10 万亿元
增加到 2018 年的 4.22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9.12%。2019 年,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约为 4.6
万亿元。国内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仍在延续。
1、建筑金属围护行业
公司的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所处行业为“E 建筑业”中的“E50 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细分为建筑金属围护行业。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是以金属材料作为围护系统的承重和连接骨架,利用金属板作为围护材料,配合防水、保温、隔热、隔声等材料,完成围护系统的各项功能要求。其具有
耐久性强、经济性能高、外观适应性强、易于造型、抗震性能好等诸多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属于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墙体材料。
金属围护系统在公共建筑市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机场航站楼、型钢结构高铁站及大型交通枢纽、会议及展览中心、博览会展馆、文化体育场馆等。该类工程投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投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经济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另外,随着社会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建筑将成为工业厂房未来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在国外,将金属板材作为屋面材料、墙面材料使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大量采用金属作为围护系统材料主要是因为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冶金工业的飞速发展,能够生产出各种规格及满
足质量要求的金属板材。1966 年,澳大利亚的 BHP 公司发明了一种被称为 COLORBOND 的彩色钢
板,这一项发明使钢结构建筑彻底摆脱了“车棚”或“谷仓”的形象,真正成为丰富多彩的“建筑”。1976年发明的“镀铝锌”(ZINCALUME)技术,又使建筑寿命大大延长。金属热浸镀技术及冷弯成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日趋成熟,为金属板材在建筑围护系统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0 世纪 70 年代,现代建筑金属围护体系全部形成,国外的一些专业公司开发形成了自己完善而独特的建筑系统。
相比而言,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在我国大陆地区应用和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主要经历了行业引
入期(1980 年—1990 年)、发展期(1991 年—2000 年)、完善期(2001 年—2005 年)和成熟期(2006
年至今)四个阶段。
2006 年,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第一次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随后,住建部陆续出台政策,逐步完善适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