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代码:600736 公司简称:苏州高新
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
划,投资者应当到 www.sse.com.cn 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
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3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4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本年度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47元(含税),合计分配54,110,766.63元。本分配预案尚需经公司2022年度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 苏州高新 600736 /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宋才俊 龚俞勇
办公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锦峰路199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锦峰路199
号锦峰国际商务广场A座20楼 号锦峰国际商务广场A座20楼
电话 (0512)67379025 (0512)67379025
电子信箱 song.cj@sndnt.com gong.yy@sndnt.com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产业园运营
在我国,园区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以及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东方证券研究表明,2020 年,全国 GDP 四分之一来自于园区经济,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到 2020 年底,产业园的房地产开发、出租和金融投资业务总规模达4.6 万亿元,行业空间巨大。
纵观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从最早的粗放式开发到如今围绕核心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发展;从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到集商业、金融、医疗、娱乐等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功能区,产业园的运营发展为企业加速孵化、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力。如今,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低碳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成为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链接与配合,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二)产业投资
1、医疗器械行业投资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但增长快。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因素的驱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保持 20%左右,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 2015年的仅占全球市场的1/8增长至2020年占全球市场的1/4。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8,438.2亿元。未来随着居民医疗保健支付能力的提升、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扶持,以及医疗行业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 2023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 10,564 亿元。
从产业结构来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企业小而散,且数量较多,行业集中度较低。2020 年国
内医疗器械生产厂商超 2.5 万家,其中 90%营收规模在 2,000 万元以下,年产过亿的企业占比仅有
15%左右。但 2020 年以来,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提升,规模较大、产值较高的医疗器械企业
数量不断增加。截至 2022 年末,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达 33,788 家,较 2021 年的 28,954
家同比增长 16.7%。其中,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 23,538 家,可生产Ⅱ类产品企业 15,840 家,可生产
Ⅲ类产品企业 2,312 家。预计 2023 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将达 37,160 家。
从产品竞争力来看,国内医疗器械约有三分之一品类进口替代率不足 50%。虽然低端医用耗材等已经基本完成进口替代,但技术壁垒较高的高端器械等仍以进口为主。未来,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及政策的大力扶持,预计国内高端器械的销量将不断攀升。目前国内体外诊断领域的分子诊断等、高值耗材的外周血管介入等、医疗设备的 CT 等均已步入进口替代的高速成长阶段。我国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并对具有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着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了特别审批通道。目前,我国共有 173 个创新医疗器械获
批上市。其中,2021 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 35 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比 2020 年增加 35%;
截止 2022 年 8 月,共批准 39 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
2、绿色低碳行业投资
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
到 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比 2020 年下降 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
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顺利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实施,使得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加速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和政策体系的绿色化、低碳化进程,倒逼经济社会体系全面转型升级,加快改善生产要素及其配置水平,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在更高水平上相匹配相适宜。
目前,绿色低碳已成为我国助推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据能源基金会的估算,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投资方向主要有能源低碳转型、数字经济和数字化与传统产业部门融合、绿色城镇化和升级改造等多个方面,“十四五”期间的年投资规模均可达 1 万亿以上,市场空间巨大。
(三)房地产行业
2022 年,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周期,多数房企明显放缓拿地节奏,特别是民营房企明显
均削减投资规模和力度,而大型央国企及地方性城投公司投资力度仍较高。
从销售端来看,2022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135,837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24.3%,其中住
宅销售面积下降 26.8%。商品房销售额 133,308 亿元,下降 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 28.3%。
2022 年全年苏州市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约 714.42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0.03%;成交均价 25,982
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整体同比量跌价稳。
从土地端来看,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2022 年全年,全国土地成交面积 14.6 亿平方
米,同比下降 36%;成交金额 4.6 万亿元,同比下降 32%。其中,土地成交建面降至近十年新低;
苏州年内共推出 5 批次集中供地,共成交商品住宅地块 69 宗,总成交建筑面积 644.2 万平方米,
土地出让金额 943 亿元。2022 年全年苏州市区商品住宅的供应面积为 499.83 万平方米,同比下
降 44.08%。
详见“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3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 近 3 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2021年 本年比
2022年 上年 2020年
调整后 调整前 增减(%)
总资产 64,909,101,187.17 64,379,204,979.05 61,567,222,488.04 0.82 54,590,181,241.52
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净资 9,619,559,932.04 9,400,733,287.79 9,165,439,472.02 2.33 9,461,456,400.85
产
营业收入 10,724,174,640.74 11,980,196,573.96 11,895,140,955.55 -10.48 10,040,974,432.33
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净利 309,735,470.79 407,475,226.61 405,460,956.33 -23.99 302,056,586.61
润
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扣除 68,022,089.87 145,202,009.61 145,202,009.61 -53.15 126,388,503.76
非经常性损益
的净利润
经营活动产生
的现金流量净 -4,679,571,955.85 -2,449,937,190.32 -2,547,476,012.67 不适用 4,205,544,628.93
额
加权平均净资 减少
产收益率(% 2.41 3.69 3.69 1.28个 2.15
) 百分点
基本每股收益 0.16 0.23 0.23 -30.43 0.13
(元/股)
稀释每股收益 0.16 0.23 0.23 -30.43 0.13
(元/股)
3.2 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